产业动态 | 打造昆明北部生物产业研发创新基地,支撑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

打造昆明北部生物产业研发创新基地,支撑昆明大健康

产业示范区建设


胡启相  叶金龙  杨少杰  徐磊

(云南省科学技术院生物医药中心  云南 昆明 650051)


摘要:昆明市盘龙区北部片区聚集了云南省近80%的生物科技、高原特色农业领域科研机构、人才和技术成果,并规划布局建设中国植物博物馆和生物科技小镇。建议盘龙区政府结合生物科技资源优势,以产城融合发展为理念,以生物科技研发为基础,以生物科技服务业为核心,以聚集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整合提升片区资源,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打造昆明北部生物产业研发创新基地,支撑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


关键词:生物产业  研发创新   集聚区


Build up Biological Industry R&D and Innovation Base in Northern Kunming to Support Kunming's Great Health Industrial Demonstration Zone Construction


Ye Jinlong, Hu Qixiang, Yang Shaojie, Xu Lei*

(Bio-Medicine Center of Yunnan Provincial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051)


Abstract: The northern area of Panlong district in Kunming has gathered nearly 80% of Yunna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alents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biotechnology and plateau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plant museum and biotechnology town is planning and layout. The proposal for the government of Panlong district is to combine with advantages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tak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city as the idea, on the basis of biotechnology R&D, making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as the core, focusing on gathering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tegrating and lifting area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er, tring to build up a biological industry innovation base in northern Kunming to support the great health industry demonstration zon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Biological indust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novation, Gathering area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将健康中国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是国家治理理念与国家发展目标的升华,健康中国建设指明了未来政策和资源的倾斜方向。2016年和2018年,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先后作出了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战略部署。2017年,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云南建设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和国家植物博物馆。昆明市盘龙区位于昆明东北部,聚集了云南省乃至全国领先的生物科技创新资源,具备打造成为中国一流水平的生物科技服务高地的基础和条件,可为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云南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打造提供强有力的高水平、高质量研发创新和智力支持。


1昆明市北部区域具备建设高水平生物产业研发创新基地的基础和优势


1.1盘龙区政府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建设生物科技小镇。

2017年盘龙区提出北部片区建设茨坝生物科技小镇,构建集“研发、转化、孵化、科普”为一体的生物产业服务高地的思路,打造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科技核心区,实现茨坝片区“腾笼换鸟”的全面转型。盘龙区茨坝生物科技小镇位于盘龙区北部,面积约38.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6000多人。片区聚集了全省近80%的生物科技、高原特色农业的科研院校、人才和技术成果,有良好的生物科技产业发展基础。作为盘龙区“南北呼应”、“两翼齐飞”发展的重要一翼,确定了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产业融合-产城融合”五轮驱动,打造生物科技研发、生物产业服务、生物产业孵化、生物产业融合、产城融合示范、人才培育六大高地、创建全国一流的生物科技小镇的产业构架。同时,提出了构建“一中心、两平台、多融合”的产业体系(一中心即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两平台即研发技术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多融合即科技研发、技术服务、产业孵化、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科技金融、特色农业多业态融合)。围绕生物医药大健康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搭建生物技术研究开放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1.2全力打造生物科技创新中心,政策环境保障充分。

云南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作为茨坝生物科技小镇的重要部分,于2017年11月启动建设,将建设资源共享、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四大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共享服务、科技文献共享服务、科技数据共享服务、专利信息服务、孵化服务、检测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引进设立技术产权交易转移服务、创新创业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咨询和评估服务、科技交流与合作服务等“十二个服务系统”。云南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将着力建成盘龙生物小镇科技创新中心公共实验室、大健康产业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管理信息化平台,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团队。


1.3拥有一流的生物产业科研平台,创新研发优势突出。

昆明市北部区域聚集了包括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及下辖的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国家级科研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林业科学院、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等省级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单位和平台,建设有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遗传资源与进化、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顶尖学术研究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形成了生物资源及人才技术的聚集区,拥有无与伦比的创新研发优势,可以为片区生物产业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建设提供人才、科研基础设施、创新研发平台等全方位的保障,具有突出的创新研发优势。


顶类学术研究带头人及部分重点创新平台



1.4国家植物博物馆选址落地茨坝片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选址于盘龙区茨坝片区、总投资约19亿元、核心建设和拓展区域范围约10平方公里的国家植物博物馆计划于2019年底前开工建设,将整合提升现有科研院所、高校及昆明市黑龙潭公园等的开发利用水平;世博园、金殿公园、野生动物园等单位也分布在该区域,生物资源优势明显,聚焦中(民族)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健康食品和保健品产业、健康养老养生业以及健康服务业等产业,释放这些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扩大开放合作,积极引入国内外生物科技领域的人才团队、技术成果等智力资源,凸显生物研发功能,以生物健康产业需求为目标导向,以生物科技服务产业为核心,发挥产学研用一体化优势,构造“生物研发-产业孵化-产业园”三级生物孵化体系,为跨越式发展的云南注入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规划制约。

现有规划与未来打造生物产业研发创新基地的发展需求差距较大。区域内产业布局与土地空间不匹配,区域现状多为老旧厂房、城中村、斑块状居住用地,而未来发展方向是生物科技、大健康产业等高端产业,规划方向存在矛盾和冲突。


2.2空间制约。

区域内土地空间利用已接近饱和,片区形象落后粗放,零散的存量用地与大规模国家级设施建设需求相矛盾。


2.3基础配套制约。

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支撑不足,路网规划、建设不完善,区域交通通达性差,市政基础设施薄弱,管网覆盖率及规格标准均较低、电力、通信线缆多为架空布设,影响安全性与城市风貌。


2.4资源整合、协调推进难。

区域内的省级以及中央单位较多,以昆明市之力协调整合资源、推进规划实施难度大。


3昆明北部生物产业研发创新基地建设思考


3.1建设重点

3.1.1生物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充分利用昆明北部地区现有的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云南生物科技实验中心、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发中心、云南省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等一批专业化的研发创新中心,提升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应用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发与人类重大疾病、健康相关的生物科技产品,为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研发创新服务。


3.1.2生物产业促进中心。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贡献率为目标,为创新中心的生物科技企业提供企业育成、技术集成、工艺定型、人才培训、知识产权等一体化服务,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培育具有标杆性的现代生物科技高新技术企业和团队。生物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遴选优质项目与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投资基金对接,建立创新中心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科技金融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创投资金、风险投资资金投资于入驻企业,举办各种类型的项目推介会,为入驻企业和风投资金搭建一个对接的平台。生物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将各科研机构的成果进行展示,向公众传播生物科技的魅力,让客户对生物科技有更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向公众科普生物科技最新技术与高原特色农产品等相关知识,定期承办国际生物科技学术研讨会或论坛,汇聚众智形成生物产业的思想交流平台。


3.1.3生物科技共享服务中心。生物科技公共技术平台:通过入驻企业的仪器设备共享的方式,搭建共享的公共技术平台,解决制约生物科技产业化发展中的仪器、工程化设备和技术等问题。重点建设食品安全监测、食品理化监测、食品配方分析、食用菌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转基因成分检测、反式脂肪酸检测、营养标签检测等功能服务,为发展绿色食品领域企业提供科研基础。建设生物科技成果体验区,将各科研机构的成果进行展示,向公众科普生物科技最新技术与高原特色农产品等相关知识,定期承办国际生物科技学术研讨会或论坛,汇聚众智形成生物产业的思想交流平台。生物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探索面向全省、全国的业务线上服务模式,联通盘龙区科学和信息化局科技业务办理系统,为创新中心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业务办理。同时建设生物科技企业信息数据库、科技项目数据库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据库。探索面向全省、全国的业务线上对接办理模式,线下通过与中介服务机构的签约,为生物科技企业提供工商、税务、法律、金融、知识产权、项目申报、政策指导、专家指导、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仪器共享、品牌管理等服务。


3.1.4高层次人才团队合作中心。吸引并留住生物科技优秀人才,凡符合省、市、区相关人才政策的生物科技型人才,所属科研机构在生物研发创新基地注册,经盘龙区政府批准实际入驻的生物科技型企业,可申请入驻人才公寓,享受相关政策补贴。通过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科学家创新中心、候鸟式科研工作驿站等方式,支持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和团队建设相结合,采取“团队引进”、“项目引进”等途径,构建以具备关键技术和产品优势高水平创新团队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建立高层次人才团队合作中心。鼓励科技人才带成果、带项目、带资金进行创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引才入驻和“带土移植”全面整合,即人才项目可在海外先孵化,成熟后再移植。秉持这样的理念,形成人才项目征集入驻、引进孵化服务和团队带土移植的基本运行模式,构建由海外到国内孵化、引进、落户等一条龙服务体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生物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3.1.5云南省健康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依托中国植物博物馆的建设和科创文化小镇的建设、整合相关资源组建云南省健康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成立健康文化行业协会。围绕打造健康生活方式创意区、健康文化主题公园、健康文化主题城市、健康旅游目的地等开展健康文化产业的培育和研发。


3.2措施建议

3.2.1明确工作思路和原则。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张牌”建设的目标任务,围绕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和“让健康的人更健康,让想健康的人来云南”的要求,以健康产业研发和创新为重点,坚持“边建设边研发,边研发边推广,边推广边提升”的工作思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坚持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坚持高位推动、统筹协调五个原则。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昆明北部打造成中国最具有竞争力的生物产业研发创新基地。


3.2.2高位推动,统筹规划。把“昆明北部生物产业研发创新基地”建设作为省委省政府推进打造“三张牌”的重要举措,作为重点项目,从组织领导、政策措施、规划布局、资源整合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开支广泛的专题调研,突出绿色生态建设,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合一”的建设理念,五链统筹的研发思路,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昆明北部生物产业研发创新基地》战略发展规划以及相关配套措施。在推进各项工作中,切实加强统筹领导,采取有力工作措施,加大宣传提升。


3.2.3盘活存量土地,解决研发创新基地用地问题。借鉴广东、贵州等省的做法,从省级层面出台如《广东省降低制造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广东省关于完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促进共给侧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解决研发创新基地土地问题。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理顺昆明北部大量因国有企业改制、搬迁、倒闭导致的闲置工业用地在省、市层面的规划使用机制,加快多规融合,将研发创新基地用地与昆明北部旧城改造和旧工业区活化更新结合,提升全市“土规”和“城规”的衔接率,盘活存量土地资产。


3.2.4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加快研发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昆明北部区域生物资源、研发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做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搭建成果孵化平台,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省内外大健康产业龙头企业入驻参与研发创新基地建设,延长创新链,加快高水平研发成果的就地转化,构建大企业推动大健康产业的新格局。


基金项目:云南省政府发展研究课题《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云南选择研究》(YNDR2017G1C07


作者简介:

胡启相(1968-)男,研究院,云南省科学技术院副院长。

叶金龙(1975-),男,副研究员,从事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研究。

徐  磊(通讯作者,1980-),女,副研究员,从事生物医药科技管理。